晋末长剑
第一百四十七章 行路见闻(上)
淮水以北、黄河以东,天下最精华的区域,开国称帝都够了。
局势是一步步发展的,人心是一点点变化的。
大梁驿就在城北,很快就到了。
临行之前,温峤塞给庾亮一张折起来的纸,大笑离去。
庾亮拆开一看,只有寥寥数语:“受士人之诟,庾氏乃安。”
这话——他若有所思,又有些不解。
温峤离开大梁驿后,一路向北,经仓垣驿,夜宿拱宸驿。
第二天抵达文石驿,渡黄河,宿于北岸。
在这里他遇到一群北上的读书人。
说他们是读书人也不尽然,因为他们的手上满是刀剑、弓箭磨出的老茧,言语间非常豪迈,说话的口吻也不太一样。
温峤没和他们过多接触,只打听到他们是前往汲郡上任的令长、县丞、县尉。在此之前,他们则在陈郡、南顿、新蔡等地担任吏员,年后有新人接替,他们就升官了。
原来是武学生!
温峤猛然想到,梁公已经有两年没扩军了。
以前这些武学生中的绝大部分都进了银枪、黑矟军,骡子军偶尔也能分到少许。这两年则大批量进入梁国诸郡基层,为梁公运转县乡。
这里面固然有钱粮不足的原因,但梁公想掌控县乡一级的实权,却也是不争的事实。
不过,这些武学生也只能用在这些地方了。
譬如汲郡,打成一片白地,几乎见不到几个人。今年以来重建的乡、里,多为南下逃荒的冀州流民。
武学生粗通文墨,武艺不错,行事作风比较粗豪,很擅长与这些流民打交道。
毋庸置疑,流民安置千头万绪,非常麻烦。劳心劳力不说,还有点危险。
但凡事有利有弊,干完之后,这些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淬炼,提升很多。最关键的是,他们在乡、里一级建立了威望,积累了人脉,非常有助于日后的治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