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爷爷朱元璋(皇明圣孙)
第245章 两线战略
“不过,具体实施还需谨慎筹划,不可轻举妄动。”朱元璋挥手道,“去把五军都督府的诸位国公招来。”
很快,在京的几位国公,就奉诏进入了皇宫。
得知明军成功拿下清化港,以及龙捷军统帅陈渴真与占城国王罗皑顺利北进的消息后,几位国公也都就军事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。
魏国公徐达首先出列。
“陛下,此战水师表现英勇,迅速拿下清化港,可谓大功,老臣认为插手安南的时机已经到了,最起码可以让云南的沐英和广西的韩观有所动作。”
徐达的想法跟朱雄英是一样的,显然这是此时明军最正确的抉择了。
曹国公李文忠紧随其后,他声音这时候很洪亮,跟平常不太一样:“陛下,胡季牦倒行逆施,此时正是我大明派遣天兵吊民伐罪之时,安南百姓必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,应火速出兵。”
宋国公冯胜则表现得更为谨慎,他深思熟虑后说道:“陛下,此战虽然胜利,但安南地形复杂,瘴气蚊虫众多,对我军是一大考验。安南的陈渴真上将军与占城国王罗皑的北进虽然顺利,但也需谨防安南军的反扑臣建议哪怕出兵也还是要稳扎稳打,步步为营,提前做好准备,不可轻敌冒进,毕竟安南人在边境上也有好几道雄关,颇为易守难攻。”
“臣请战领军出征。”
颍国公傅友德显得更为乐观,他是作为主帅带兵征过云南的,知道在南方作战的难度,也清楚眼下确实机会不错.困难都是客观存在的,但局势走到了这一步,谁也没料到,这时候不抓住机会,以后有变数就难了。
几位国公的发言各有侧重,但跟之前不同,都很团结一致地表达了对出兵的支持态度,而名将们的一致意见,也基本上从军事角度能够断定,此时大明在安南国的北线出兵,是利大于弊的。
不出兵,则南线联军容易内讧败亡,大好局势毁于一旦;出兵,则南北两线夹击,安南军无法全力对付一线,很容易陷入到战略被动,而且战局顺利的话,明军能够获得富良江以北的土地,同时有军事存在,也能保证接下来制衡安南国和占城国,毕竟裁判也得有一身肌肉,两个拳击手才听话不是?要是连拉架的能力都没有,怕是挨揍的就是自己了。